邓杨 李祥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以文化人之道

发布者:林昇发布时间:2024-03-04浏览次数:10

高校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定青年大学生的“五个认同”是其中应有之义。坚定文化自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天然统一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历史责任和目标取向。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华文明、中华文化、中华民族之间的内在联系。他指出,要深刻理解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不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坚实的精神和文化基础。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民族是文化的主体。文化自信和民族自强在理论逻辑上具有内在一致性,在历史逻辑上具有有机统一性,在实践逻辑上具有互促耦合性,在传播逻辑上具有关联协调性。高校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定青年大学生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是其中应有之义。坚定文化自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天然统一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历史责任和目标取向。

  从理论维度,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增强青年大学生文化自信提供更为坚实的理论武装和思想基础。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阐明了文化对于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重要意义。

  推动习近平文化思想“三进”工作,一要讲深讲透习近平文化思想中赓续中华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振奋民族精神、强化国家认同等重要命题,学好用好贯穿其中的战略思维、历史思维等科学思维方法和“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哲学智慧;二要坚持“两个结合”,加快构建科学完备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立足中华民族悠久历史,遵循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加强对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道理、学理、哲理的研究阐释,加快形成中国自主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史料体系、话语体系、理论体系,为学习、研究、阐释习近平文化思想提供新的理论视角和理论资源。

  从历史维度,加强中华民族发展史宣传教育,帮助青年大学生从历史主动中增强文化自信。中华民族发展史凝聚了民族情感的最大公约数,体现了中华民族的鲜明文化基因和独特精神标识。党的二十大报告将“中华民族发展史”与“四史”并提,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又强调加强中华民族发展史宣传教育。高校应把中华民族发展史教育纳入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体系,统筹多学科力量,打造中华民族发展史、中华文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系列课程群,与思政课程有机衔接、与“四史”课程互为补充、与人文素养课程各有侧重,形成系统的中华民族发展史教育体系。要拓展中华民族发展史教育主渠道教学,善用社会大课堂、搭建大资源平台、构建大师资体系,推进大中小学课程教材一体化建设,有形、有感、有效地展现中华民族发展史,帮助青年大学生准确认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永续发展、历久弥新的历史逻辑和文化密码,引导青年大学生在牢固树立大历史观中强化民族认同、坚定文化自信。

  从实践维度,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构筑青年大学生共有精神家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表征,都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旨归,凝结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神内核,具有紧密的内在关联性和整体协调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对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起着重要引领作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夯实理想信念、深化文化认同、汇聚精神力量、形塑道德规范,也将持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高校要注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耦合互促、融合共生,构建大学生共有精神家园。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讲清楚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高度统一,引导学生把爱我中华的种子埋入心灵深处;以法治教育为基础,引导学生牢固树立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治意识,自觉维护伟大祖国、中华民族的共同利益、荣誉和安全;以“大思政课”为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的丰富内涵,感知新时代中国特色民族工作的伟大成就,感悟开辟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丰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世界贡献。

从传播维度,引导青年大学生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在交流互鉴中坚定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是在中国大地上产生的文明,也是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而形成的文明。”文明交流互鉴未来在青年。要引导青年大学生讲好中华文明故事,既要讲清楚中华文明的历史积淀、核心要义和灿烂成就,更要讲清楚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生成逻辑、时代意蕴和实践路径;引导学生讲好中华文化故事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同时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族特质、当代价值和世界意义;引导学生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的理论内涵和价值导向,讲明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讲透彻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要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将世界优秀文化请进来,从讲好中华民族故事中强化文化认同,从交流互鉴中不断提升对外学习吸纳能力。要开拓青年大学生视野,培养青年大学生跨文化感知力和鉴赏力,创新具有中国青年特色的国际传播话语表达,让中国青年好声音、让中华文化魅力、让中国国家形象在国际传播中得到全方位、立体化展示。

文献来源:《中国教育报》(2024118日  第05版)

作者:邓杨,系皇冠手机版官网党委书记

   李祥栋,系该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中心研究员